电商帮 财经 正文

2020年中国便民缴费产业白皮书发布 数字缴费发展正当时

2020-10-23 15:04   来源: 电商帮

10月22日,在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盛会“金融街论坛”之“金融街成果专场发布会”上,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与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刘金等金融机构代表联合发布了金融街各项金融成果。中国光大银行云缴费携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了《缴出新生活——2020年中国便民缴费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图片1.png 

《白皮书》研究成果表明,我国个人、企业及政务数字便民缴费市场规模不断创新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线上化缴费成为主流,数字便民缴费成为新冠疫情冲击的“缓冲器”,也是疫情防控的“指示器”,数字化程度越高的缴费业态受冲击越小、恢复速度越快。同时,数字便民缴费产业在助力打造智慧城市、利企便民、支持复工复产、促进民生等各方面也体现了重大价值。

 

个人缴费市场规模达12.38万亿  企业线上缴费成新蓝海

2020年,我国便民缴费产业掀开新的发展篇章。一方面,疫情高发期缴费总量下降、线下缴费渠道关闭,对缴费产业带来冲击。另一方面,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非接触、线上化服务,为数字便民缴费带来发展机遇。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个人缴费市场规模达到12.38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水、电、燃等传统缴费市场规模达到5.2万亿元,教育、物业、ETC等新兴缴费市场规模达7.18万亿元。移动支付场景不断丰富,线上缴费成为主流,传统缴费线上化程度持续增长,同比增长31%,新兴缴费线上规模同比增长78%。

企业缴费线上化率虽低于个人缴费,但潜力巨大,蕴藏十万亿级的新市场。尤其小微企业数量庞大、线上化水平相对较低,将成为数字缴费市场规模增长新动能。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缴费便民指数显著提升

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经济社会环境各个领域的数字化程度将不断提升。

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各级各地政府正加速精简优化办事手续,大力推行“一网通办”,提供全流程线上缴费服务,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新。《白皮书》调研分析显示,随着新技术运用与发展,城市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缴费线上化趋势与安全程度不断提升,缴费智能体验不断优化,我国便民缴费指数持续攀升,达到80.4,较2018年提升1.8,同时普惠性逐渐凸显。

其中,光大集团与光大银行战略名品之一“光大云缴费”就是从百姓生活的点滴细微处入手,做实、做细、做精便民缴费的云上“民生工程”。经过多年打造,光大云缴费搭建了一个普惠便民金融服务体系,将中国各类缴费服务、各种缴费渠道、支付结算功能整合,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任何渠道,都可轻松缴费。目前已覆盖水、电、燃、非税、社保、医疗、教育等9400多个缴费项目,输出至微信、支付宝、银联、美团、链家、爱奇艺、银行同业等540多家大型机构,覆盖中国几乎所有特大型互联网平台,三年累计服务活跃用户已突破6.5亿户,2020年服务用户已突破3.5亿户。

2018年以来,响应“一网通办”深化改革政策要求,光大云缴费大力推动财政非税、社保、交通等政务类缴费的线上化水平,“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目前,光大云缴费财政非税线上代收服务已覆盖全国28个省级地区,社保代收和交通罚没代收覆盖全国19个省级地区。

 

展望未来  构建开放缴费产业生态大势所趋

中国光大银行云生活事业部兼光大云缴费科技公司总经理许长智在发布会上介绍,光大云缴费一直致力于发展、研究中国便民缴费产业,通过应用新技术、结合新场景、打造新业态,不断提升用户缴费体验,推动产业线上化、智能化及便利化程度提升。

图片2.png

为了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多元化的服务需要,同时在产业转型融合中不断拓展出新的价值增长点,构建“开放共享、融荣共生”的缴费产业生态是大势所趋。未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引领下,便民缴费服务将在无感支付、智能收费等方面加大创新发展,推动缴费向收付费商业模式进一步升级,构建全新开放缴费产业生态。

据了解,中国光大银行自2015年起,已连续6年开展中国便民缴费产业研究并发布白皮书。2020年《白皮书》以如何进一步助力提升政务数字化和城市治理水平和推进智慧城乡发展和百姓基础民生改善为切入点,对我国当前缴费产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梳理分析。在对缴费行业的现有模式、市场规模、行业特点等调研基础之上,新增企业缴费、政务缴费、疫情对便民缴费影响及欧美亚部分国家缴费现状等方面内容,从多维度深入剖析机构和个人用户在便民缴费领域的基本现状和发展空间。本次《白皮书》研究方法丰富,样本覆盖面广,揭示了疫情下便民缴费的社会价值,为产业链相关机构和企业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提供了参考借鉴。


责任编辑:安迪andy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电商帮"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友情链接 : 电商信息报 电商观察网 电商在线 中国电商新闻网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投诉建议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sitemap